切实保障“后疫情时期”的教育投入
近日,一季度经济运行数据发布,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我国一季度GDP比上年同期下降6.8%。财政部发布的一季度财政收支情况显示,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14.3%,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16.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同比下降12.3%。这种情况虽然不是中国经济发展基本面的正常反映,但经济受疫情冲击影响明显,各地财政所受的影响也会逐步显现。如何保障好“后疫情时代”教育投入,既关乎民生,也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在经济下行、财政趋紧的情况下,为确保疫情防控期间教育稳定发展,教育部对学校疫情防控经费、学生资助、民办幼儿园纾困解难等与教育经费相关的工作发布了若干个具体通知,督促各地切实做好教育财政经费保障工作。据笔者了解,一些地方在一季度财政趋紧的情况下,依然增加了对教育领域的投入,如杭州、上海、南京等地出台政策,通过提高学前教育预算内生均日常公用经费标准、提高普惠性幼儿园生均经费财政补助标准等方式,加大学前教育投入,稳定公众对普惠性学前教育的预期。地方财政逆势增加教育投入,彰显了地方政府优先保障教育发展的决心,也体现了教育在民生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
虽然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各地复工复产稳步推进,但今年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地方财力紧张趋势加剧,这样的形势有可能会增大教育经费保障的压力。以2020年上海市某区教育局(汇总)预算为例,预算支出总额为49.72亿元,比上年增长1.89%,但教育支出预算(包括教育管理事务、行政运行、各级各类教育、教师培训及城市中小学校舍建设等共41.1亿元),比去年下降了0.82%。此外,该区教育局还对各公办预算单位年初安排的项目进行排摸,以备因财政收入减少而对项目进行调整。作为经济发达地区,上海市尚且在今年教育财政投入方面“精打细算”,其他财力相对困难的地方则可能面临更大的教育经费保障压力。就2020年财政教育投入而言,要继续坚守“一个一般不低于,两个只增不减”要求,保障教育的优先投入地位,落实好各级政府的教育支出责任,同时还要科学规划教育经费支出,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保障教育的优先投入地位。优先安排教育投入,是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基本保障。如今,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并持续保持在4%以上已达8年,这一指标的设定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用显著。在今年财政收入压力增加的情况下,更需确保教育投入在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安排中的优先地位,确保“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一般不低于4%”和“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几个硬指标的完成。
落实各级政府的教育支出责任。在当前地方财政趋紧的情况下,还要进一步明确教育领域政府间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进一步完善教育转移支付制度。在一些原本财力就较为困难的县区,一季度加大的疫情防控支出和其他民生领域基本支出很可能导致单靠自身财力难以维持教育领域支出。针对这样的情况,一方面需要省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对财政困难县区的财力倾斜,安排相关资金优先用于教育系统;另一方面需要中央财政通过加快下达转移支付、落实奖补资金、统筹区域均衡性转移支付等方式,增强地方财政保障教育发展的能力。
科学规划教育经费支出。按照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精神,必须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基本民生、保基层运转。教育是最基本的民生,在经济下行、财政趋紧的情况下,地方财政须科学规划教育经费支出,首先对学校运转、教师工资(包括临聘教师)、规划内的学校建设等基本性保障支出落实好,把2020年须完成的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完成好,坚持“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提质量”。同时,强化对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全面提高使用绩效,把有限的教育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
(孟久儿 作者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博士)
《中国教育报》2020年04月24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