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中心>书画>达芬奇也有拖延症,爱好黑科技

达芬奇也有拖延症,爱好黑科技

发布时间:2019-05-05 点击数:3096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5月2日电(记者 宋宇晟)达·芬奇是谁?

  这位以画作闻名于世的艺术大师,如今有越来越多在其他方面的特长开始为人所知——他研究几何、解剖人体,还设计飞行器、装甲车。而且无论哪一项,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都算是超前的水平。

  他是艺术家还是科学家,是工程师还是解剖学家?

  500年前的5月2日,达·芬奇去世。500年后,人们似乎仍很难给达·芬奇一个精确的定位。

                   资料图:《致敬达芬奇》全球光影艺术体验大展中的《蒙娜丽莎》。汤彦俊 摄

  达·芬奇自己怎么看呢?

  即将三十岁那年,达·芬奇在写给米兰统治者的一封求职信中,用前十段文字极力推销自己作为工程师的专长,包括设计桥梁、水道、大炮、装甲车辆,还有公共设施。

直到第十一段的结尾处,他才提到自己是一位艺术家:“在绘画领域,我也无所不能。”

  勤奋的拖延症患者

  事实上,写下这封求职信时,达·芬奇对自己的绘画事业并不满意。

  1477年,二十多岁的达·芬奇开设了自己的画室,只是并不成功。在这之后的五年间,他只接到了三份委托订单,其中一件从未开始,另外两件半途而废。

  如果用今天的说法形容达·芬奇,“拖延症患者”这个词并不为过。

  只不过,即便是那半途而废的作品如今也成了艺术史上的名作,其中一件就是《三博士朝圣》。

  1481年,达·芬奇接受了一所修道院的委托创作该画。

                     资料图:2013年,达·芬奇《自画像》展出。中新社发 梁犇摄

  由于当时达·芬奇的“拖延症”已名声在外,修道院与其签订的合同明确规定,要画家自己先支付“颜料、金料和其他相关费用”,同时还限定了创作时间,如若无法如期交付,已创作完成的部分就会被没收,而且得不到任何补偿。

  达·芬奇为此准备了多张草图,并探索人物各种不同的手势、身体扭转的方式和表情。在一幅草图中,他勾画了透视线。

  《列奥纳多·达·芬奇传》的作者感叹:“精确程度简直不可思议,就算是一幅正式完成的作品也无须如此。”

  而画作的底稿仍在诸多草图的基础上做了不少修改。在不断修正中完成粉笔底稿后,达·芬奇用细笔刷勾勒轮廓,并在阴影部分涂上淡蓝色。然后,他继续画了天空、一些人物的重点部分以及建筑的局部。

  研究考证,该画底稿中的人物超过六十个,随着创作的进行,达·芬奇减少了背景中的人物数量,将战士或建筑工人的群像缩减为几个比例更大的人物形象,但这样仍需要绘制超过三十个人物。

  这样的工作量不可谓不勤奋了。事实上,达·芬奇也在笔记中写下这样的句子——切记,先求得勤奋,勿贪图捷径。

  可七个月后,这幅被后世认为是开创新的绘画风格的作品还是半途而废了。

  今天的人们无从得知画作未能最终完成的真正原因。一个可能的猜测是,完成这幅画对一个完美主义者来说太过艰巨。

  也有研究者认为,这其实反映了达·芬奇“更喜欢构思,而不是执行”的特点。

  事实上,在达·芬奇这段时间的笔记中,你能感受到他的沮丧、失望,甚至是痛苦。

  “我们从不缺少计量这些苦日子的工具,如果这些时光给世人留下任何关于我们的记忆,它们就没有被虚度,我们也应该为此感到庆幸。”他写道。

  他甚至还在笔记中抄写了一段但丁的《神曲·地域篇》——“改掉这懒散的毛病吧,”老师说,“没羞耻的人!坐在羽绒垫子上,躺在毯子下面,如何扬名天下;没有声名,人生就是虚度,在世上留下的尾迹,犹如水中的泡沫或风中的烟雾。”

  画家的自我修养

  在谈到绘画时,追求完美的达·芬奇对自己要求颇高,也因此常常展示出自己理性思考的一面。

“那些作画时单凭实践和肉眼的判断,而不运用理性的画家,只会抄袭摆在面前的一切东西,却对它们一无所知。”他在笔记中这样写道。

  在达·芬奇看来,画家需要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为此,他甚至会像研究几何、物理那样研究光影的变化。

  在他的笔记中,不乏这样的纪录——角c接收最强的光线,因为这里正对着窗户a、b和整个地平线mx;角e、角i将收到较少的光线,因为它们与光线ms接触较少……

  这让人感觉似乎看到了一道几何或者物理试题。

  同时,达·芬奇认为,画家必须通晓人体比例与内部构造。

  他会留心观察。比如,他再笔记中曾这样写到人体的变化——一位胖人,他的身体表面哪个部位是凹陷的,而当他变瘦时,这个部位又会变得更加突出。

  他的日程表中甚至有这样一项——每周六去公共浴室,你能在那里看到裸体。

  在著名的《维特鲁威人》笔记中,达·芬奇几乎用尺子量遍了人体的比例:“从发际线到下颌的距离为人身高的十分之一,从下巴底到头顶的距离是人身高的八分之一,从胸部到头顶的距离是身高的七分之一……”

  必要的时候,他也解剖尸体。

  “我曾经将一个病人的皮肤去除,病魔将他的皮肤收缩以至于肌肉遭到损耗,像一层薄隔膜一样……”

  “为了对这些血管拥有实际而完整的知识,已经解剖了不下十具的死尸,把各种器官全都加以分解。”

  类似的句子在其笔记中不止一次出现。

  在这些文字后面,达·芬奇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你可能对这个学科感兴趣,也可能因为厌恶和恶心而止步。但是如果你没有被这些吓倒,你可能也不敢在漫漫长夜里与那些被切成四等分的、被剥了皮惨不忍睹的死尸为伍;如果这些都吓不倒你,你还是没有能力学好,而素描技巧确实是从事这种示范工作不可或缺的本领;即便你已经掌握了素描技巧,但是也不一定就能结合透视学的知识,即便是结合了,你还可能不懂得几何学的证明方法,或是对肌肉、强度的估算方法;另外,你还可能欠缺耐心,这样就无法坚持不懈了。而上述这些是否在我的身上得以发现,我所撰写的那一百二十卷书就足以裁定这个答案是‘是’还是‘否’了 ”。

  机械爱好者的黑科技

  除了几何学、解剖学之外,达·芬奇对设计机械也很着迷。

      在他看来,机器和人都是为运动设计的机构,绳索在某种程度上和人类的肌腱也有相似之处。

  今天的人们仍能从达·芬奇的笔记中找到大量机械、齿轮、飞行器、车辆的设计草图。

  他甚至还发明过一种磨针设备,机器用人力转动一个转盘,转盘上连着打磨装置和抛光带。他自己估算,一百台这样的机器每小时可以打磨出四万根针。

  颇值得一提的是,根据达·芬奇的研究笔记来看,他似乎已经模糊地意识到在两百年后才提出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

  “每一种运动都试图保持原有的状态,或者只要物体启动时所获得的冲力保持不变,每个运动物体都将一直运动下去。” 达·芬奇写道。

  不过他在获得这一认识后逐渐陷入了对“永动机”的研究。

  他不仅想方设法阻止运动物体的动力流失,研究了在系统内自主产生或补充冲力的方法,甚至还系统地研究了摩擦这一阻碍物体运动的原因。但这查看了许多不同方法后,他得出的结论是,“寻找永动机制,是人类的痴心妄想之一”。

  达·芬奇探求知识的开始往往是为了实际应用,但随着研究深入,这种探求又源于他的好奇心。

  以解剖学为例,他对此进行研究的初衷是绘画,但后来的相关研究已和艺术创作关系不大。

  比如他曾在笔记中罗列自己想要探究的内容,其中包括哪条神经控制眼球运动,而且还能让两只眼球同步运动;打喷嚏是怎么回事;打哈欠是怎么回事……

  1498年2月的一晚,达·芬奇参加了一场辩论会,主题是几何学、雕塑、音乐、绘画和诗歌孰优孰劣。

     从今天留下的手稿中可以看出,达·芬奇的发言似乎经过多次修改。

  其中,他承认自己“未受过正统教育”,因此无法阅读全部经典典籍,但作为一名画家,他做到了一件更让人引以为傲的事情——阅读自然。(完)

  (本文参考文献:《达·芬奇笔记》、《列奥纳多·达·芬奇传:从凡人到天才的创造力密码》)

 

0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