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中心>经济
热点 城事 经济 文化 教育 公益 视频 消费 健康 书画 美食 摄影 创业 今日头条 旅游 人文故事 沧海深度

变局中开新局:经济发展绘新彩

发布时间:2020-10-12 点击数:2942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张德勇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不平凡成就的时期。着眼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观大势、谋大局、抓大事,牢牢把握发展这一重大时代主题,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发力打好三大攻坚战,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前所未有冲击,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展现了中国经济的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保持了中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

  经济发展迈向新征程

  “十三五”时期的5年,是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又一承上启下的重要5年。在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因此,我国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从过去单纯追求量的高速增长转向推动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尤其是后者,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99.1万亿元,占全球经济比重16%,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0%左右,预计“十三五”期末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00万亿元。这不仅巩固了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也进一步增强了我国作为世界经济增长重要引擎的作用。经济总量的持续扩张,推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标志着我国大踏步迈向高收入国家,经济发展正呈现新的面貌。

  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三五”时期,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破茧而出,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量子通信等,既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典范工程,也为经济发展孕育着强大的内生动力。

  “三新”经济蓬勃发展。2019年,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三新”经济增加值为161927亿元,相当于GDP的比重为16.3%,比2018年提高0.2个百分点,“三新”经济增加值在国内GDP中的占比已连续3年走高,为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新动力。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201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1.2万亿元,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60%左右,消费已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继续增强。

  产业竞争力稳步提高。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多年位居世界首位,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2019年,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到14.4%,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53.9%,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取得新进展。

  人民生活全面改善

  “十三五”时期的5年,是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的5年。大河流水小河满。随着经济实力的整体提高,我国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想民之所想、干民之所盼,民生保障和民生改善持续增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日益广泛并逐步得到满足,全面小康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733元,比2015年增长39.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2019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降至28.2%、比2015年下降2.4个百分点,已连续8年下降,达到了联合国20%-30%的富足标准。1.4亿家庭年收入在10万-50万元之间,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持续扩大,位居世界首位,为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提供了有力条件。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从2016年到2019年,我国有超过50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按照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贫困标准计算,2019年末农村贫困人口551万人,比2018年末减少1109万人,贫困发生率0.6%,比2018年下降1.1个百分点,全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67元,比2018年实际增长8.0%。到2020年末,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任务可如期实现,全面兑现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就业优先政策取得显著成效。就业是民生之本,中央始终把就业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从2016年到2019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5378万人,劳动参与率和就业率在主要经济体中一直处于较高水平。2019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明显高于11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完成全年目标的122.9%;各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0%-5.3%之间,实现了低于5.5%左右的预期目标。

  改革开放向纵深挺进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十三五”时期,改革开放始终是进行时,而且力度更大、范围更广、影响更远。全面深化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不断释放制度红利,为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障。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成为提高政府服务效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重要推手;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体系;国资国企改革政策体系基本形成,改革由“提速”向“提质”转变,等等。一系列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举措,实现了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定向突破,起到了为经济发展聚合力激活力的积极作用。

  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十三五”时期,全球经济治理格局激烈动荡,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有增无减,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越是在这种形势下,越是要坚持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不动摇。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转向更加注重规则等制度型开放,从过去的以沿海地区开放为主转向全域开放,从“引进来”转向“引进来”“走出去”并重,是这一时期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主要特点。2019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有助于提高外商投资政策的透明度和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平等参与市场。我国已成功举办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累计与138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提供了打造高质量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中国方案”。

  添能蓄势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这源于我们党对经济形势的正确判断,源于总书记对经济趋势的深刻把握,源于我们党对推动经济发展的科学决策。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而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并实现新的跨越。

  面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经典课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持续打硬仗,啃硬骨头,确保干一件成一件,坚决破除制约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的体制机制障碍,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深化市场化改革带来了体制机制创新,带来了无数市场主体的活力竞相迸发。

  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创新发展解决发展动力问题,以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以绿色发展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以开放发展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以共享发展解决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有力回应了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促进经济发展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方向发展。

  面对经济发展中长期累积的老大难问题,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将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多下功夫,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以高质量供给引领需求,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适配,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夯实后劲。

  面对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通过挖掘内需潜力,使大循环带动双循环,从而更好联通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新发展格局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为“十三五”圆满完成和开启“十四五”经济发展新境界指明了方向。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