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中心>文化
热点 城事 经济 文化 教育 公益 视频 消费 健康 书画 美食 摄影 创业 今日头条 旅游 人文故事 沧海深度

文物古建修缮要怀有“敬畏心”

发布时间:2020-05-15 点击数:1849

近日,一则古代石桥被修复后面目全非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关注。该古桥名为铁梁桥,位于山西忻州,年代或可上溯至金元时期。该石桥修复后,除了桥拱外其余部分几乎全是新修的,此外,原来桥上的柱子、石刻等也有部分丢失。山西省文物局在媒体发布会上指出,当地文物主管部门保护文物理念缺位,监管不到位,已要求忻州方面尽快实施整改。(5月9日《法制日报》)

  随着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各地文物古建修缮的步伐不断加快。随之而来的各种争议也从未停止,许多修缮行为被批评为破坏文化,而非保护文化。由此也引发大众热议——面对历史文化遗产,后人要有足够的尊重和敬畏之心。对文物古建的敬畏,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

  文物古建不仅是先人技术和工艺的结晶,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堪称活生生的“历史字典”。修缮是为了文化的传承,但如果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草草开工,或将抹除许多重要的历史印记。仔细回想,近年来针对文物的“破坏性修复”事件屡见不鲜:2013年,辽宁朝阳云接寺清代壁画“修复”,被一幅截然不同的壁画直接覆盖,网友调侃“仙人变花大姐”。2016年,辽宁绥中有着700年历史的小河口长城被砂浆抹平,曾经的“最美野长城”变成了硬化路面。2016年,杭州民国时期古建筑“秋水山庄”门楼被粉刷成“土豪金”风格,与近旁古朴的建筑风格迥异。2018年,四川安岳石窟一尊建于南宋的佛像惨遭“土味”重绘,原本庄严的佛像周身被喷得五颜六色……野蛮“修复”对文物古建造成不可逆的损毁,任谁看了也会心头滴血。

  那么,文物古建筑究竟应该如何修缮?有专家表示,如何保留古建筑的原汁原味、文化内涵等,都需要严格的论证和标准。

  什么是严格的论证和标准?绝非简单的“一涂了之”或“推翻重来”。我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规定,修复应保护现存实物原状和历史信息,应当以现存的、有价值的实物为主要依据;独特的传统工艺技术必须保留,所有的新材料、新工艺必须经过前期试验和研究;正确把握审美标准,不允许以追求完整、华丽而改变文物原状。由此可见,文物古建修缮必须综合所有实物材料和文献资料,找到修复建设的依据;必须要有工匠精神,遵循修旧如旧、保持原貌、维持现状、最小干预的原则,尽可能保护文物本体结构,保持文物原始风貌,留住乡愁记忆。只有将文物古建中真实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长久地保存下去,后人才能发现古人的智慧,传承古老的历史文化脉络。

  对文物古建的“毁容式”修复,不是一句“土味审美”就可以放过的笑谈。谋定而后动,是对文物古建最起码的敬畏与尊重。山西忻州铁梁桥被“毁容”已成事实,无法再生,只能以此吸取沉痛的教训。

  文物古建修缮是一个涉及建筑学、美学、化学、物理学等多个学科知识,以及宗教文化、道德伦理等文化素养的工作,要把讨论和论证置于动工之前,要有敬畏传统文化之心。唯其如此,历经千百年风霜的文化遗产,才不至于毁在无知鲁莽的保护性修缮里。

来源:中青网